在2023年3月15日,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下半年基金代销百强榜单揭示了中国基金代销市场的深刻变革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银行、券商与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产生了结构性分化,ETF与其联接基金成为了争夺的核心战场。券商凭借其在场内ETF交易的优势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,而银行与独立机构则通过场外ETF联接基金的策略力图弯道超车,占领市场份额。
在这一轮竞争中,券商以绝对的实力占据了百强榜单的半壁江山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下半年,56家券商在股票型指数基金(包括ETF)领域的保有规模实现了26.7%的环比增长,市占率高达57.67%。这种显著的增幅与券商在ETF交易方面的创新和完善密不可分。
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以1090亿元和1087亿元的ETF保有量,分别位列前两名,几乎没有差距,成了行业标杆。中国银河、招商证券等机构也陆续跻身ETF保有规模前十。券商的这一强势表现,与近年ETF的爆发式增长密切相关。2024年境内总规模突破3.72万亿元,券商围绕低费率、高透明度的场内ETF,构建起“交易-配置-衍生品”的生态闭环。通过投顾服务引导客户配置ETF,各大券商的影响力和市场线. 银行:借ETF联接基金“曲线入场”
尽管银行无法直接代销场内ETF,但长久以来积累的资源和渠道为其打造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。银行以场外ETF联接基金为突破口,实现了市场份额的“弯道超车”。数据表明,2024年下半年银行股票型指数基金(主要为ETF联接基金)的保有规模环比上涨了43.8%,这一增速在各渠道中名列前茅。
在这一竞争中,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成为最大的赢家。招商银行ETF联接基金保有量增长了38.9%,达到582亿元,工商银行则增长72.4%,保有量达到269亿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的火热发行,也为银行吸引投资者提供了助力。借助总行-分行-支行的多层次营销体系,以及基金公司高激励政策的配合,银行显著提高了ETF联接基金的销售效率。
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在这一变局中不甘示弱,依然将ETF联接基金作为主要战场。蚂蚁基金依托其强大的线上流量,将股票型指数基金(包括ETF联接)保有量推升至3201亿元,位列行业首位;天天基金紧随其后,以925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三。
虽然独立机构在流量和生态上占据一定优势,但费率改革却带来了新的挑战。单纯依靠流量扩张的模式愈发难以为继,中小型机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构的生存空间被压缩,百强榜单上独立机构的数量骤减一个至19家。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,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,成为独立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2024年,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,例如销售佣金的下调和尾随费率的透明化政策,使整个行业面临着深度调整的考验。短期来看,银行及独立机构的业绩承压,但从长远角度看,随着市场环境变化,竞争模式也在逐渐分化。
券商将依托交易佣金和衍生品服务来缓解降费的冲击。例如,中信证券通过做市服务提升机构客户的黏性,展现出了券商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。银行则通过类固收产品稳住市场基本盘,并依靠ETF联接基金的推广扩大客户基础,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非货基金规模逆势增长。独立机构方面,蚂蚁基金通过科技赋能降低成本,参与房价上升和融资风险释放,逐渐在流量与科技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2024年公募基金代销市场的格局转变,明确了ETF及联接基金将是规模争夺的核心议题。在这场博弈中,券商凭借场内优势不断扩展堡垒,银行通过场外工具抵御份额流失,而独立机构则在流量和科技之间探索新路径。当“费率战”触及底线,真正的竞争将回归到投资者的体验层面。这要求各个参与者都能够更高效地连接产品与需求,提升服务质量与满意度,从而在这场“后费率时代”的竞争中,寻找出路与机遇。
随着市场的不断演变与技术的渐进深化,未来的基金代销市场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。而对投资者来说,了解基金市场的动态变化,不仅有助于优化自身投资决策,更为构建良好的财务安全网提供了保障。因此,持续关注市场动向和参与机构的战略部署,将为每一位投资者带来关键性启示。